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常发生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3周,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可伴有一过性血清补体C3下降,部分患者以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此外,免疫、炎症反应和遗传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疾病,常发生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3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可伴有一过性血清补体C3下降。部分患者在感染后可出现肉眼血尿,常为起病首发症状和患者就诊的原因。除了感染因素外,还有以下因素可能导致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1.免疫因素:
循环免疫复合物:在感染后,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并激活补体,导致炎症反应。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肾小球损伤。
2.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释放: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3.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对链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和免疫反应,从而增加发生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风险。
药物: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通过过敏反应或免疫机制导致急性肾炎。
其他感染:某些感染可能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关,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
总之,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感染后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