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见于儿童,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主要治疗方法为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控制入水量等,同时积极治疗感染灶。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自限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然而,如处理不当或病情迁延不愈,可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甚至肾功能衰竭。
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细菌感染:主要为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脓疱疮等。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急性肾炎的发生和病变轻重并不完全一致。
2.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肾炎。
3.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疟原虫、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感染等也可并发急性肾炎。
此外,急性肾小球肾炎还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等有关。一些患者在感染后可出现急性肾炎的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控制入水量。同时,应积极治疗感染灶,清除体内感染灶,如扁桃体炎、脓疱疮等。如果患者出现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可使用降压药物、利尿剂等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肾炎患者在急性期应避免劳累和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同时,应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但如果治疗不当或病情迁延不愈,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因此,对于急性肾炎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和饮食,避免劳累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