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脚后跟疼可能是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脂肪垫萎缩等原因引起,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过度运动等,可能导致足底筋膜受到反复牵拉,出现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下地行走时疼痛较为明显。老人疼痛急性期过后,可以进行足底筋膜按摩、小腿三头肌肌肉拉伸等,以增加肌肉韧带弹性。
2.跟骨骨刺
随着年龄增长,跟骨可能会出现骨刺形成。骨刺在活动时刺激周围组织,可引发疼痛。但并非所有有跟骨骨刺的老人都会有明显疼痛,疼痛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也不一定成正比。如果跟骨骨刺压迫局部神经、组织,出现疼痛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
3.跟腱炎
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也会导致脚后跟疼。过度使用跟腱、运动不当等可能诱发跟腱炎,表现为脚后跟上方疼痛、肿胀等。对踝关节进行一定的固定制动,如外用护踝,减少踝关节对跟腱的损伤。
4.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脚后跟的脂肪垫可能会逐渐萎缩,缓冲作用减弱,在行走或站立时,容易因震荡而引起疼痛。患者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脂肪垫的营养状况。
当老人出现脚后跟疼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可适当热敷、按摩缓解症状。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