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的主要原因是水钠潴留,此外还与蛋白丢失、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什么会水肿?
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的主要原因是水钠潴留。
肾脏是调节水钠代谢的重要器官。当肾脏发生病变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排泄减少,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引起水肿。
此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参与了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的发生机制:
蛋白丢失: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滤出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水平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透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压力升高,使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该系统在肾脏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
其他因素: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心功能不全等也可能导致水肿的发生。
水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水肿的治疗,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限制水钠摄入:根据水肿的程度和尿量,适当限制水钠的摄入,有助于减轻水肿。
使用利尿剂:利尿剂可促进水钠排泄,减轻水肿。
治疗并发症:如高血压、贫血等,有助于改善水肿症状。
调整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同时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水肿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