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走路疼而不走不痛,这种情况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脂肪垫萎缩等原因造成,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过度使用足部,可能导致足底筋膜受到牵拉和损伤,引发炎症和疼痛。在行走时,足底筋膜受到的压力增加,疼痛会加剧,而休息时疼痛可缓解。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行走和负重。
2.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的形成可能与足底筋膜的慢性牵拉、劳损有关。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可引起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时,足跟受力增加,疼痛更为明显。但并非所有有跟骨骨刺的人都会出现疼痛。如果跟骨骨刺压迫局部神经、组织,出现疼痛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或是在医生指导下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起到保护软骨、缓解疼痛的作用。
3.跟腱炎
跟腱反复受到牵拉和微小损伤,可引发炎症。在行走时,跟腱的活动会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疼痛。休息时,跟腱相对放松,疼痛减轻。如微波理疗、远红外线理疗等,对于缓解跟腱炎导致的疼痛、消除无菌性炎症有很大的帮助。
4.脂肪垫萎缩
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负重,足跟部脂肪垫可能会萎缩。这会使足跟在行走时缺乏足够的缓冲,导致疼痛。适当的吃一些含有脂肪比较多的食物,比如炸鸡、猪蹄等,有助于改善脂肪垫萎缩的情况。
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X光、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