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有45个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部、胸部、腹部和下肢外侧前缘,本经腧穴可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承泣: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要功效为明目、祛风清热,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等眼部疾病,以及口眼歪斜、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
2.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要功效为祛风明目、通经活络,可用于治疗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等病证。
3.地仓: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要功效为祛风通络、止痛利窍,可用于治疗口眼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病证。
4.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主要功效为祛风清热、开关通络,可用于治疗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等病证。
5.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主要功效为聪耳通络、疏风清热,可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病证,以及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面痛等面部病证。
6.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主要功效为止痛明目,可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目痛等病证。
7.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要功效为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可用于治疗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病证。
8.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主要功效为调理肠胃、理气健脾,可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9.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要功效为调经止带、疏肝理气,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疝气等病证。
10.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主要功效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可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以及下肢痿痹、中风偏瘫、脚气等病证。此外,足三里还是保健要穴,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11.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主要功效为调理肠胃、通经活络,可用于治疗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
12.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主要功效为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等病证。
13.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要功效为清热化痰、舒筋活络,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等病证。
14.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主要功效为和胃化痰、通络宁神,可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等病证。
15.陷谷: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要功效为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可用于治疗肠鸣、腹痛、腹胀、水肿等病证。
16.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要功效为清胃泻火、理气止痛,可用于治疗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病证。
17.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要功效为清热和胃、苏厥醒神,可用于治疗齿痛、鼻衄、口歪、咽喉肿痛、热病等病证。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操作。此外,孕妇、有出血倾向者、皮肤感染或溃疡者、过度疲劳或饥饿者等人群应避免进行针灸治疗。同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