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牙疼多和胃火炽盛、气滞血瘀(气机不畅导致血液运行受阻的病理状态)等问题相关,因此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能够缓解牙疼症状,常用的穴位有合谷穴、颊车穴、内庭穴、风池穴、地仓穴、大迎穴等。
1.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和第2掌骨之间的凹陷处,在拇指和食指之间,靠近食指侧,能够镇静止痛、通经活络(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畅通)。刺激此穴可以调节全身气血,对头面部的疼痛、牙疼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颊车穴
颊车穴位于面部,当下颌角前1指的位置,咬紧牙齿时可触及到的部位,属足阳明胃经,刺激此穴可缓解由于胃火上升所引发的牙痛。同时,还能改善咀嚼肌的功能,缓解面部及下颌部的疼痛。
3.内庭穴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二和第三趾之间的缝隙前端,靠近趾骨处,具有清胃火、舒筋活络的功效。胃火过旺、牙龈肿痛等症状时,刺激内庭穴有助于缓解疼痛。
4.风池穴
风池穴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属足少阳胆经,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痛的作用,刺激此穴位,能够调节气血,改善与风邪有关的的牙疼。
5.地仓穴
地仓穴位于面部,口角旁0.4寸的位置,能够舒筋活络、明目止痛,属足阳明胃经,刺激此穴可以调节胃经的气血流动,有助于缓解因胃火炽盛(胃中火热过旺,导致胃失和降的病理状态)所致的牙痛症状。
6.大迎穴
大迎穴位于下颌角前方,靠近下巴的部位,是胃经的一个腧穴,能够有效疏通经络、缓解面部及下颌部的疼痛,特别是对于牙痛引起的面部麻木、肿胀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穴位按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除此之外,牙痛往往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日常应早晚刷牙,饭后使用漱口水,避免吃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从而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