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低血压:
临床表现: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健忘、思维迟钝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血压急骤下降,主要是心排出量减少,也可见于大动脉广泛梗死。
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主要治疗引起低血压的原发病。
扩容: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右旋糖酐等,以增加血容量。
使用升压药物:多巴胺、间羟胺等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临床症状。
慢性低血压:
临床表现:除血压偏低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疲倦、健忘、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也可能因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引起。
治疗方法:
饮食调理:增加饮食营养,适量摄入盐,多吃桂圆、大枣、红小豆等,有利于提升血压。
适当运动: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调整神经血管的功能,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
药物治疗:如果因药物引起低血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特殊人群:
孕妇:低血压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甚至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低血压应注意休息,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同时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铁、叶酸等食物。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减退,容易出现低血压。老年人低血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同时注意饮食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