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前1~3周常有链球菌感染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发病机制与感染、免疫复合物形成、补体激活和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释放有关,治疗主要包括休息、饮食、抗感染、对症治疗和透析治疗等,患者需注意休息、饮食、预防感染、按医嘱服药并定期复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由于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等链球菌感染史。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
1.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后可导致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从而损伤肾小球。
2.免疫复合物形成:感染后体内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3.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损伤。
4.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炎症反应导致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2.饮食:给予富含维生素的低盐饮食,有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3.抗感染:如有感染灶应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
4.对症治疗:主要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等。
5.透析治疗: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肾衰竭,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2.饮食应注意低盐、低钾、低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4.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避免接触肾毒性药物。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因此,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应重视早期治疗和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