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利尿剂
通过利钠排水、降低血容量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容量性高血压,如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有低血钾等。
2.β受体阻滞剂
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不良反应有支气管痉挛等。
3.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平滑肌内钙离子浓度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等。不良反应有头痛、下肢水肿等。
4.ACEI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从而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房颤预防、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不良反应有咳嗽等。
5.ARB
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同ACEI,但不引起咳嗽。不良反应较少。
具体选择哪种降压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水平、有无其他疾病等,以及药物的特点,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降压治疗应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长期坚持的原则,以达到平稳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