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病人在检查身体时可能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骨骼疼痛、骨折、骨骼畸形、骨密度降低等异常体征,此外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也可能异常。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以下是骨质疏松症病人在检查身体时可能发现的一些异常体征:
1.身高变矮或驼背:由于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可能会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的现象。这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2.骨骼疼痛:病人可能会感到全身骨骼疼痛,尤其是在腰部、背部、臀部和腿部等部位。疼痛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3.骨折:轻微的外力或日常活动即可导致骨折,如髋部、腕部、脊柱等部位的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4.骨骼畸形: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可能导致骨骼畸形,如胸廓畸形、脊柱侧凸等。
5.骨密度降低: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等检查方法,可以检测骨密度是否降低,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依据之一。
6.其他检查异常:医生可能会发现病人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异常,以及其他与骨骼健康相关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的体征和症状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有些病人可能在骨折发生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因此,对于老年人、绝经后妇女、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骨折的发生。
此外,对于已经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病人,除了接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外,还应注意预防跌倒和骨折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2.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3.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4.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增强骨骼和肌肉力量。
5.注意安全,避免跌倒和受伤。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症状,预防骨折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