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区别在于起病急缓、病因、临床表现和转归,联系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部分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转为慢性,治疗上也有差异。
区别: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链球菌感染后所致,常于感染后1-3周出现,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多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肾炎病史,病情迁延不愈,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联系: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可表现为急性发作,如感染、劳累、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加重,甚至出现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数可转为慢性,尤其是患者有持续性蛋白尿或血尿,或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时,病变转为慢性的可能性更大。
治疗:
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一般无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主要是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防治严重并发症。可采用的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减少尿蛋白、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等。
特殊人群:
儿童患者: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1-3周出现,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良好。
老年患者:慢性肾小球肾炎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治疗除了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外,还需注意保护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孕妇患者: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孕妇中均可出现,治疗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休息、对症治疗等方法;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总之,急性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区别和联系主要在于起病急缓、病情轻重、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于患者来说,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复查,以保护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