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脚后跟疼主要是由于体重变化、激素影响、钙流失、受凉、劳累过度等原因所致。
1.体重变化
孕期体重增加,对足部造成较大压力,产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足跟部持续受力可能引发疼痛。在怀孕期间,孕妇的体重会逐渐上升,身体重心也会发生改变,这使得双脚,尤其是脚后跟承受的压力会明显增大。生产后,虽然体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身体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此时如果过早过多行走或站立,足跟部的负担仍然较重,容易导致劳损和疼痛。
2.激素影响
孕期及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使足部韧带等软组织松弛,稳定性下降,易出现疼痛。女性怀孕后,体内的激素会发生明显变化,以适应妊娠和分娩的需要。这些激素的变化会导致足部的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变得松弛,使得足部的结构稳定性变差。在产后,激素水平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在此期间,足跟部容易因受力不均衡或轻微的损伤而出现疼痛。
3.钙流失
哺乳期可能会因钙质流失较多,引起骨质疏松等问题,导致脚后跟疼。哺乳期的妇女,乳汁中会含有大量的钙,以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此时母体摄入的钙质不足,就会导致自身的钙流失增加。长期的钙流失可能会引发骨质疏松或骨密度降低等情况,使足跟部的骨骼变得脆弱,在受到压力或轻微外伤时,就容易出现疼痛。
4.受凉
产后保暖不当,足跟部受寒,可诱发疼痛。产后女性的身体较为虚弱,抵抗力也相对较低。如果足跟部受到寒冷刺激,比如脚部经常接触冷水、光脚在冰冷的地面行走等,就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疼痛。此外,寒冷刺激还可能诱发无菌性炎症,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
5.劳累过度
产后照顾孩子过度劳累,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脚后跟疼。新妈妈们在产后需要照顾婴儿,经常会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弯腰等,容易使足跟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疲劳损伤,从而引起疼痛。尤其是一些不注意休息,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的产妇,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