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脚踝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营养不良、局部损伤、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以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等。
1.营养不良
老年人如果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等,会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脚踝肿。这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对于维持血管内和组织间的液体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时会打破这种平衡。
2.局部损伤
脚踝扭伤、骨折等局部损伤也会引起脚踝肿胀。损伤会导致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出血、渗出,从而出现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心功能不全
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进而引起下肢包括脚踝的肿胀。这通常是由于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等导致的。心脏功能下降,无法顺利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使得血液在下肢积聚,引起肿胀,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4.肾脏疾病
肾脏出现问题时,其排水和排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液体潴留,可引起脚踝乃至全身的水肿。比如肾炎、肾衰竭等疾病,使得肾脏不能正常调节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导致水分在体内蓄积而引发肿胀,还可能伴随蛋白尿、血尿等表现。
5.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等。当静脉回流不畅时,血液在下肢积聚,引起脚踝肿胀。血栓形成会直接阻塞静脉血流,而静脉曲张则会使静脉瓣功能受损,导致血液反流和淤积,这种肿胀通常在久站或久坐后加重,抬高下肢可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