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肠梗阻原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婴儿最多见,多为原发性。主要症状为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的关键是注意饮食调整、预防感染和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三联征为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多为原发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婴儿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下面将为你具体分析肠套叠的相关问题。
一、肠套叠的病因有哪些?
1.饮食改变
婴儿添加辅食:添加的辅食种类与量不当,可导致婴儿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较大儿童的饮食改变: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易发生肠套叠。
2.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痉挛:可能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易发生肠套叠。
年长儿肠套叠:常与肠道炎症有关,可能与自主神经失调有关。
3.解剖因素
婴儿回盲部游动性大:易发生肠套叠。
成人系膜相对较长: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4.遗传因素
某些肠套叠患者可有家族史,提示肠套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肠套叠有哪些症状?
1.腹痛
突然发生的剧烈的阵发性腹痛:是早期出现的主要症状,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腹痛时患儿可有面色苍白、呕吐、出汗。
2.呕吐
初期呕吐物为乳汁、食物残渣:以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3.血便
是肠套叠的常见症状:多为果酱样血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
4.腹部肿块
腊肠样肿块:是右上腹至脐上方呈局限性压痛的腹部肿块,呈光滑、不太活动、有压痛,常可在右下腹扪及。
5.全身症状
患儿可有精神萎靡、嗜睡、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中毒症状。
三、肠套叠如何诊断?
1.腹部X线检查
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检查:可明确诊断,并确定套叠类型和位置。
2.超声检查
可实时观察肠套叠的部位、形态、套入的长度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3.其他检查
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可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协助诊断。
四、肠套叠如何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灌肠复位:适用于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常用的方法有空气灌肠复位和钡剂灌肠复位。
2.手术治疗
若非手术治疗失败或怀疑有肠坏死,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术等。
五、肠套叠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饮食调整
婴儿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改变食物种类和量。
较大儿童饮食应均衡,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食物。
2.预防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保持每日定时排便,避免便秘。
4.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和治疗肠道疾病。
六、肠套叠的预后如何?
肠套叠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套叠的时间、患儿的年龄、全身情况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复发或并发症,如肠坏死、腹膜炎等。
关键信息: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肠梗阻原因,多为原发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婴儿最多见。肠套叠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检查是诊断肠套叠的常用方法。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肠套叠的关键是注意饮食调整、预防感染和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