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溶血性黄疸一般较为严重。
溶血性黄疸是各种溶血性疾病导致黄疸的总称,通常与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产障碍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原因有关,当溶血发生时,婴儿体内的红细胞会被大量破坏,还会使机体出现贫血、缺氧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并发胆红素脑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使婴儿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属于较为严重的疾病,家长应在婴儿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的情况下,及时带其就医,降低并发症的发病几率。
婴儿溶血性黄疸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物理治疗
婴儿发生溶血性黄疸时,若血清胆红素小于222-239umol/L,可以通过光照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若治疗期间皮肤呈青铜色,应及时停止治疗。
2.药物治疗
婴儿若是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导致的黄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龙片、醋酸地塞米松片、氢化可的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还应根据病因使用叶酸、铁剂等。
3.换血疗法
婴儿若是因Rh溶血病或ABC溶血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还可以通过换血疗法,将血中导致溶血的物质和大量胆红素换出,同时还可以纠正贫血,促进病情恢复。
4.手术治疗
存在红细胞内在缺陷的婴儿,还可以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到根治的目的。
除以上相对常见的治疗方式外,还有其它的治疗方法,比如成分输血、血浆交换治疗等,一旦确诊婴儿溶血性黄疸,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