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血压有点高,不必过于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以下是一些应对建议:
1.多次测量血压:测量血压时需要保持安静状态,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酒或喝咖啡,测量3次取平均值。如果仅一次测量血压偏高,不能确诊为高血压,需要多次测量。
2.改善生活方式:这是控制血压的基础,即使已经确诊为高血压,改善生活方式也能帮助控制血压、减少降压药的用量。具体包括:
合理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胆固醇摄入,增加钾摄入。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控制体重:如果超重或肥胖,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建议戒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
减轻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人倾诉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3.就医诊治:如果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仍偏高,或血压已经偏高并出现头痛、头晕、头胀、耳鸣、鼻出血、颈项发紧、乏力、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改善后,血压仍不能达标,或血压较高(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或存在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常用的降压药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否则会导致血压波动,加重靶器官损害。
其他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肾脏移植、血液透析等。
4.定期复查:无论是否服用降压药,都需要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如果发现血压有点高,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保持血压稳定,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