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主要原因有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积累性劳损,临床表现为全身和局部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有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骨折后需注意休息、饮食、观察和复诊。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骨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身表现:
(1)休克:严重的骨折,尤其是多发性骨折或合并重要脏器损伤时,常因广泛的出血,剧烈的疼痛导致休克。
(2)发热: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出现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专有体征:①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②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③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具有以上三个专有体征之一者,即可确诊为骨折。
(2)骨折的其他表现:①疼痛与压痛:骨折处有明显的疼痛,在移动患肢或触碰伤处时疼痛更为明显。②局部肿胀与瘀斑:骨折后局部出血,形成血肿,伤后不久,常出现肿胀及皮下瘀斑。③功能障碍:骨折后,由于疼痛及肿胀,患肢的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
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2.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需要用固定材料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有石膏固定、夹板固定、支具固定等。
3.功能锻炼: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肢体的功能。功能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和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难度。
骨折后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休息:骨折后应尽量休息,避免患肢活动,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2.饮食:骨折后应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豆制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3.观察:骨折后应密切观察患肢的情况,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加重、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4.复诊:骨折后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和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有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骨折后的注意事项包括休息、饮食、观察和复诊等。如果出现骨折,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