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一到晚上就高,可能与生理因素、降压方案不合理、合并其他疾病等有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胆固醇摄入,增加钾摄入。
控制体重: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BMI:18.5~23.9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适量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戒烟限酒:避免吸二手烟。
2.调整降压方案:
增加服药次数:有些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每天服用1次即可。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每天服用2次,才能更好地控制夜间血压。
联合用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以增强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有:利尿剂+ACEI/ARB、CCB+ACEI/ARB、CCB+利尿剂等。
调整用药时间:根据血压波动特点,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长效降压药,可以在早晨服用;而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等长效降压药,可以在下午或晚上服用。
3.治疗合并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这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常伴有打鼾、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如果怀疑有OSAHS,需要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口腔矫治器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由于代谢率增加,心脏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同时,甲亢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心血管并发症。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等。
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脏缺血,分泌肾素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同时,肾动脉狭窄还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需要进行肾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肾动脉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
4.监测血压:建议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天测量2~3次,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测量时间包括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下午或晚上。记录血压测量结果,以便医生了解血压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血压一到晚上就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定期复查,监测血压变化,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