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主要症状是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怕冷、压痛、肌肉痉挛与萎缩。其病因包括肩部原因和肩外因素,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肩周炎应保持良好姿势、适量运动、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以下是关于肩周炎的一些详细信息:
1.肩周炎的主要症状:
疼痛:早期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怕冷:患者肩部受到寒冷刺激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加重,因此,肩周炎患者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
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2.肩周炎的病因:
肩部原因: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素;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
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3.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肩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压痛等,同时可能会建议进行X光、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局部封闭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肩关节松解术等。
4.肩周炎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姿势: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可能会导致肩部肌肉紧张和劳损,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肩部运动可以增强肩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预防肩周炎的发生。可选择的运动包括肩部旋转、伸展、俯卧撑等。
注意保暖:肩部受寒可能会加重肩周炎的症状,尤其是在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避免肩部受寒。
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过度使用肩部肌肉可能会导致劳损,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症状包括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同时,预防肩周炎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适量运动、注意保暖等。如果出现肩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