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低血压是血压由正常水平或较高的水平突然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晕厥、休克等;慢性低血压则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可分为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继发性低血压等。以下是低血压的一些常见原因和危害:
1.低血压的原因:
生理性低血压: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病理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和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以及运动量少的人。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
继发性低血压: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所致低血压。
2.低血压的危害:
头晕:这是低血压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容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
乏力:低血压会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全身乏力、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呼吸困难:严重的低血压可能会影响心脏和肺部的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晕厥:在严重的情况下,低血压可能会导致晕厥,甚至危及生命。
其他:低血压还可能影响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的功能,导致尿量减少、腹胀、恶心等症状。
对于低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调整:低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豆类、蔬菜、水果等。同时,应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2.生活方式调整:低血压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同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药物治疗:如果低血压症状较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升压药物。
4.定期体检:低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同时,应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低血压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对于低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以维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