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指的五邪,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致病因素的分类,主要包括风邪、寒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1、风邪
风邪具有轻扬、向上、向外的特性,致病广泛,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且风性主动,常兼他邪合病。风邪侵入人体后,可引起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身痛等症状,且病情多变。
2、寒邪
寒邪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的特点。寒邪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阳气虚衰,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阳虚表现。
3、湿邪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侵犯人体后,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湿邪还易伤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4、燥邪
燥邪具有干燥、易伤津液的特点。燥邪侵袭人体,可耗伤人体津液,使机体失去滋润濡养,表现为口鼻干燥、皮肤干燥、咽干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
5、火邪
火邪具有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疾病期间可迅速耗伤人体正气和津液,使机体处于亢奋状态,导致高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建议疑似存在上述病症的患者,应该前往正规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舌象、脉象诊断,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