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怔忡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有关,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原则为养心安神、镇惊定志,常用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预防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定期体检。
心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病因:心悸怔忡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有关。
体质虚弱: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耗伤气血,以致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鼓动乏力,而发为心悸怔忡。
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思虑过度,伤及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浊内生,上扰心神,或痰郁化火,痰火扰心,而致心悸怔忡。
情志失调: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受到惊吓,均可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化火生痰,痰火扰心,或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发为心悸怔忡。
诊断:心悸怔忡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脉象、舌苔等情况,以协助诊断。
治疗:心悸怔忡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脉象、症状等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一般以养心安神、镇惊定志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如心气不足者,可用养心汤;心阳不振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浊内阻者,可用涤痰汤;心血瘀阻者,可用桃仁红花煎等。
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心俞、厥阴俞、膻中、巨阙等。针灸治疗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养心安神,从而缓解心悸怔忡的症状。
按摩治疗: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按、揉、摩、推、拿等。按摩治疗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缓解心悸怔忡的症状。
预防:心悸怔忡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受到惊吓。
注意饮食:饮食有节,避免过食肥甘,或嗜食辛辣,以免损伤脾胃。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以免病情加重。
总之,心悸怔忡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其发生常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有关。心悸怔忡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脉象、症状等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心悸怔忡的预防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定期体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