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怔忡是中医病证名,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1.病因
心悸怔忡的发生主要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饮食失调、药石不当等有关。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密切相关。
2.病机
心悸怔忡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实者为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心。
3.诊断
心悸怔忡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如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等。同时,还需结合脉象、舌苔等进行综合判断。
4.治疗
心悸怔忡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脉象、症状等进行辨证论治。一般以养心安神为总则,实证者应祛痰、清火、化饮、活血化瘀;虚证者应补益气血、滋阴温阳。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针灸、按摩、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
5.预防与调护
心悸怔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摄精神,避免过度紧张、兴奋、焦虑等不良情绪。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同时,还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心悸怔忡是一种常见的病证,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摄,以促进病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