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主要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积累性劳损引起,可导致全身和局部症状,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期间需注意配合治疗、休息和康复。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骨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表现:
(1)休克:对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
(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专有体征:
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
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2)骨折的一般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出现淤血、肿胀,骨折端因疼痛而发生痉挛,导致功能障碍。
压痛和叩击痛:骨折处有明显压痛,有时在远离骨折处叩击时也会出现疼痛。
骨折后的特有体征:以上三种骨折的专有体征是骨折的重要诊断依据。
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此外,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是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固定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将骨折端固定,以保持骨折的稳定,康复治疗则包括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肢体的功能。
骨折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的类型、治疗方法、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大多数骨折都能愈合良好,恢复正常的功能。但如果骨折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畸形愈合、不愈合或并发感染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对于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2.保持患肢的固定,避免过早活动,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3.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负重,同时要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5.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总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旦发生骨折,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治疗和康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