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可以艾灸中脘、水分、丰隆、解溪、脾俞、足三里穴,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为度,但艾灸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症状严重者建议及时就医。
1.中脘穴
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艾灸中脘穴有调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湿气重的症状。
2.水分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水分穴可健脾化湿、通调水道,能有效改善因湿气重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3.丰隆穴
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艾灸丰隆穴可祛湿化痰、和胃气、促代谢,对于湿气重引起的肥胖、高血脂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艾灸解溪穴能缓解因湿气重引起的头痛、眩晕、腹胀、便秘等症状。
5.脾俞穴
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脾俞穴可健脾利湿、益气壮阳,对于湿气重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泄泻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艾灸足三里穴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对于湿气重引起的消化不良、泄泻、水肿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虽然可以祛湿,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果湿气重的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熏;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感染。此外,孕妇、高热患者、昏迷患者以及身体极度虚弱者不宜进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