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皮疹和脱屑,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并发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之季多见。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抗菌治疗为主,预防主要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猩红热的潜伏期1~7天,一般为2~4天。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可有“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后期出现的蜕皮。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产生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食具、衣服、手帕等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以5~15岁儿童多发。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发热、咽峡炎、皮疹等症状,结合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培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明确诊断。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7天,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此外,还应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易消化食物等对症治疗。
猩红热的预防主要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患者应进行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一般隔离5~7天。患者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暴晒。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7天。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到公共场所,避免与患者接触。
猩红热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