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瘀可艾灸太冲、行间、曲泉、章门、期门穴,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对相关症状有缓解作用。
肝经瘀堵可以艾灸太冲穴、行间穴、曲泉穴、章门穴、期门穴这几个穴位。以下是具体原因:
1.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艾灸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对于肝经瘀堵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肋胀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艾灸行间穴可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对于肝经瘀堵引起的目赤肿痛、口干舌燥、口苦、急躁易怒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3.曲泉穴:屈膝,在膝内侧,屈膝时,膝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中。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艾灸曲泉穴可以清热利湿、通经活络,对于肝经瘀堵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疝气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4.章门穴:位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艾灸章门穴可以健脾疏肝、理气散结,对于肝经瘀堵引起的胁肋胀痛、黄疸、呕吐、泄泻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5.期门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艾灸期门穴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对于肝经瘀堵引起的胸胁胀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虽然可以缓解肝经瘀堵的症状,但并不能根治肝经瘀堵。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艾灸时要注意艾条的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孕妇、高热患者、昏迷患者以及身体极度虚弱的患者不宜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