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补阳的药物有很多,通常不止三味药。常用的有黄芪、鹿茸、巴戟天、党参、肉苁蓉等,具体如下:
1、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常用剂量为10到30克,具体用量需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指导调整。但对于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需禁服。
2、鹿茸
鹿茸性温,味甘、咸,归肾、肝经,通常入丸散剂,每次用量0.6到1.5克,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医嘱进行。其在临床上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功效,对于有表邪者不宜服用,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增加,以免出现阳升风动、头晕目赤、伤阴动血等不良反应。
3、巴戟天
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一般是遵医嘱每天服用2-3次,每次3到9克,可以帮助改善肾虚的情况,但对于阴虚火旺者不建议使用。
4、党参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等功效。常用剂量为9到30克,具体用量需遵医嘱。但气滞、怒火盛者禁用;中满有火者慎服。
5、肉苁蓉
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等功效,常用剂量为6到10克,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大便溏薄者不宜服用肉苁蓉,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患者中药用量和频次不可随意增减,并定期到医院复查,服药期间还应注意饮食调护,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冰淇淋、三文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