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其病因包括肩部原因和肩外因素,诊断主要依据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肩部姿势和及时治疗肩部损伤。
1.症状:
疼痛:初期为炎症期,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2.病因:
肩部原因: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素;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
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3.诊断:
肩部疼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急性期时疼痛剧烈,夜间加重,活动与休息均可出现,严重者有触痛,疼痛时汗出难耐,不得安睡,部分患者疼痛可向前臂或颈部放射。
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为主,甚者可出现方肩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至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
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4.治疗:
保守治疗: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早期给予理疗、针灸、适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症状。痛点局限时,可局部注射醋酸强地松龙、能明显缓解疼痛。
疼痛持续、夜间难以入睡时,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并加以适量的口服肌松弛剂。
无论病程长、短,症状轻、重,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活动时以不引起剧痛为限。
手术治疗: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但若不配合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若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仍不能明显缓解疼痛,则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松解粘连,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5.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尤其是肩部保暖。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慢跑、瑜伽等,可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预防肩周炎的发生。
注意肩部姿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进行高强度的肩部运动时,应注意调整姿势,避免肩部过度劳累。
及时治疗肩部损伤:肩部受伤后应及时治疗,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肩部粘连。
总之,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也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肩周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