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这些穴位主要治疗脾胃病、妇科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主要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等妇科病,以及癫狂、多梦等神志病。
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太白:在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肠鸣、腹胀、腹痛、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以及体重节痛等。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脾胃病证,以及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等。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要用于治疗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以及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病证,心悸、失眠、高血压等。
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等。
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要用于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是脾经的合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等。
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是脾经的血海穴,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等。
箕门: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等。
冲门: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主要用于治疗腹痛、疝气、崩漏、带下等。
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主要用于治疗腹痛、疝气、积聚等。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主要用于治疗腹痛、泄泻、疝气等。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主要用于治疗泄泻、便秘、腹痛等。
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主要用于治疗腹痛、便秘、泄泻等。
食窦: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胁胀痛等。
天溪: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乳痈等。
胸乡: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
周荣: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要用于治疗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以上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介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