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肾脏会过滤血液中的蛋白质,但在某些情况下,蛋白质会通过肾脏滤出,进入尿液中,导致蛋白尿的发生。
1.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等应激状态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出现短暂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又称为直立性蛋白尿,年轻人多见,常于直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一般不超过++。
2.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见于各类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小管性蛋白尿:由于近曲小管重吸收蛋白质障碍所致,尿蛋白定性多为+~++,常见于Fanconi综合征、重金属中毒、药物性肾损害等。
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病变所致,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经肾小球滤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的蛋白尿,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等,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常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蛋白尿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因素。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尿本周蛋白检测、肾脏B超等。此外,还需要排除生理性蛋白尿的可能。
蛋白尿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感染等。对于肾小球性蛋白尿,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劳累和感染等。
蛋白尿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症状,可能提示肾脏或其他系统的疾病。如果出现蛋白尿,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更应重视蛋白尿的检查和治疗,以保护肾脏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