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影视 > 正文

影评|白色虎式:以战争的名义

前言:

此刻兄弟们对“k19寡妇制造者”大致比较着重,咱们都想要分析一些“k19寡妇制造者”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有关“k19寡妇制造者””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影评|白色虎式:以战争的名义

近几年,较之我对好莱坞影片的喜好,俄罗斯电影几乎是一片空白。早年一口气看完大制作的《莫斯科保卫战》和《解放》之后,俄罗斯电影便仿佛集体藏匿了(《兵临城下》缓慢得令人窒息,《K19寡妇制造者》则完全是“美国货”)。但后来刮起的《特工008》旋风,不但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俄式幽默,而且又意外地感受了一把俄罗斯现代大片痛快淋漓的感官刺激。但影片《白色虎式》的出现,或多或少有些尴尬。

《白色虎式》(Belyy tigr/The White Tiger)2012年5月3日上映,由俄罗斯Karoprokat电影公司制作。本片曾参与2012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争夺。导演卡伦·沙赫纳扎罗夫曾入围戛纳金棕榈奖,获得过多次卡洛维法里电影节大奖,并且曾担任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国际评委。但其执导的《白虎》,无论故事情节,还是艺术水准,都出人意料地蒙上了怪异的色彩,尤其影片高强度渗透的政治说教色彩,令人尴尬。

二战行将结束,激烈的持久战使苏联和德国军队都陷入疲惫。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军发动了“维斯瓦河战役”。维斯瓦河,是一条百分之八十七的流域面积在波兰的河,该河也是中欧和波罗的海水系第一大河流。维斯瓦河战役,即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大规模战略性战役之一。目的是将波兰从德军手中解放出来。通过粉碎苏军正面“A”集团军群并前出奥得河,为向柏林实施决定性突击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战役最终以苏军的胜利告终,粉碎了盘踞波兰的德军。自此,苏军的军事行动推进到距柏林60公里的德国腹地。该战役,德军25个师被击溃,35个师遭全歼。影片便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前苏联坦克兵(纳季亚诺夫)想尽一切办法摧毁对苏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的德军“白虎”坦克的故事。

传奇色彩的纳季亚诺夫,是被苏军从一辆烧毁了的苏坦克中救出的伤员。他几乎全身皮肤被烧伤,但以超乎寻常的恢复能力,很快出现在坦克战的前线。他是一个能读懂坦克语言的战士,面对一辆辆被击毁的苏军坦克,他听出了恐惧,听出了哀鸣。将这些坦克炸成一堆堆废铁的,正是突然出现的那辆德军白色虎式坦克。

“白虎”神出鬼没,常常从硝烟中出现,以一敌众,将苏军坦克纷纷击毁后,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没人能证实它的存在,也没人敢否认它的存在。但纳季亚诺夫发誓,一定要找到“白虎”,并将其摧毁——他的战车就是被“白虎”炸烂的。

苏军赶制了一辆改进型的T34坦克,由纳季亚诺夫指挥,试图与“白虎”抗衡。但与“白虎”在柯尼洛夫斯克森林的边缘地带遭遇的第一个回合,这辆崭新的T34就被“白虎”从身后炸烂了屁股,还白白损失了一辆做诱饵的老式T34。“白虎”神奇地消失了。纳季亚诺夫又一次从“白虎”的炮口下活了下来。他顶着被看做是疯子的压力,耐心等候“白虎”的新一次出现。关键时刻,情报处代表阿里克谢少校帮了他,没有接受解散他的车组的建议。

果然,“白虎”再一次出现。一通炮击,将一整队的苏军坦克击毁。纳季亚诺夫的车组出现了,穿过硝烟和坦克烧着的烈火,朝“白虎”撤退的方向追了过去。穿过小森林,一片废弃的小木屋(小村庄)出现在眼前。趟着泥泞,纳季亚诺夫驾驶着修复的改进型T34耐心地在小木屋间搜寻着,他断定 “白虎”就躲藏在此。纳季亚诺夫命令格鲁科朝一个可疑的谷仓开了一炮,结果一辆德军坦克开了出来,一发未中,就被T34击毁了。沉重的炮塔飞起来,又重重地跌落在地上。但这不是“白虎”,只是常见的德“Ⅳ”重型坦克。

不出纳季亚诺夫所料,在泥泞路的尽头,那辆“白虎”正冒着浓烟,等待T34的临近。纳季亚诺夫发现了它,全力进攻。在一阵你来我往的炮击之后,“白虎”被T34击中了炮塔而出现了故障。T34渐渐逼近后撤的“白虎”,并瞄准开了一炮,可是T34的炮管炸裂了——方才攻击前进时,一处坑洼地,让T34的炮管灌入了泥石。无可奈何的纳季亚诺夫爬出坦克,用手枪朝败走的“白虎”射击。但“白虎”还是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歪着炮塔逃走了。

从此,“白虎”再也没有出现,直到柏林被苏军攻克。然而纳季亚诺夫仍然坚信“白虎”依旧存在。面对阿里克谢少校特意赶来柏林郊外,告诉他战争结束,他说完“不把‘白虎’消灭,战争就不会结束!它在等待,也许20年、50年,甚至100年。它会出现的,我一定要烧毁它!我必须这么做!”后,驾驶着它不断改进的T34消失在远方。

本片剧情,并不复杂。就战争场面而言,也并没有多少精彩的看点。但有几个细节搞清楚,才算真正看懂了本片。

其一,本片象征手法的运用。勇敢执着的坦克手纳季亚诺夫象征俄罗斯民族;而“白虎”也不再是一件简单的兵器,似乎象征着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的纳粹势力。这是导演要告诉观众的,我以为。

其二,本片几处细节解读。

①车组成员之一的格鲁科,是一个中亚人(蒙古人的脸)。导演这样安排,其实是源于希特勒早先叫嚣的“俄国已经中亚化,不算欧洲文明”的话。既然“已经不是”,那就干脆用“不是”来揍你 。

②T34打爆了炮管,让起火的白虎给跑掉。这实际上是一个寓意:苏联占领德国后,一直坚持给德国最严厉的惩罚——摧毁工业基础变成农业国。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吸取一战的教训,不以惩罚为宗旨,坚持扶持德国重建。这大概就是那个让炮管灌进沙石的“坑”。因为这“坑”的存在,战后德国的重新崛起,绝对令俄罗斯人不舒服。

③三个德国军官签完投降书吃饭。在一派古典普鲁士贵族风范之余,苏联人给他们送来了三个冰淇淋,这是导演对德国战败原因的总结。草莓冰淇淋,是美国物质文化的代表。德国人总是鼓吹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但物质上抵不过西方,硬生生被美国的制造业给压垮。 关于这一点,在接下来要解读的细节中也有体现。

④情报军官拿的冲锋枪,是德造MP40。二战后期,苏军十分欣赏MP40,把缴获的枪发给一些军官和精锐部队作为护身近战武器。情报军官的迷彩服是美国货。1944年开始,美国就开始效仿德国大规模生产迷彩军服,并供应苏联了。

最后,关于片末希特勒与神秘人的对话。对话的地点,不是一间豪华别墅,而是“瓦尔哈拉”。日耳曼神话中,战士死后的灵魂永住的圣殿。屏风上的裸女,是在瓦尔哈拉群集侍奉战士英灵的女武神;巨幅壁画,是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战争场面。希特勒对面,是个犹太人。此处的政治说教,很直白。寓意是希特勒为了对付俄国,不惜跟自己最恨的犹太人套近乎了。

再明显不过,影片是导演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借用战争的名义,对世人采取的一番政治说教。到底德意志精神、纳粹势力能否卷土重来,这不只是卡伦·沙赫纳扎罗夫担心的问题,从整个俄罗斯民粹主义角度看,是普遍存在的担忧。这也无怪他们如此“多心”,只要翻开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苏联人屠杀的历史,就很容易理解。但如今的德国,已不是二战时的样子,他们敢于承认二战期间对世界人民犯下的罪行,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这一点,比狭隘的日本人强过千万倍。最近,安倍的一系列小丑行为,更能表明:日本,永远都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死敌。要彻底剜除这颗毒瘤,不动“大手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