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积是指腹腔内积聚的痰饮水肿或实质性包块,中医一般考虑和气滞血瘀、痰湿内阻、肝脾失调等因素相关,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调理、中医理疗等。
1.气滞血瘀
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因素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形成瘀血,长此以往,存在于腹部的瘀血会逐渐形成癥积。
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血府逐瘀丸等药物,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另外,可以对期门、支沟、太冲、行间等穴位进行针灸、推拿等理疗,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痰湿内阻
当湿邪在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与体内的津液、气血等相互搏结,形成痰湿。而痰湿黏滞、重浊(邪导致的病症往往有黏滞不爽、沉重不仁等特点),容易阻滞经络,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在痰湿内阻、气血运行受阻的基础上,癥积就会逐渐形成。
通过特定穴位刺激,比如对足三里、丰隆、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艾灸、拔罐等,能够帮助排出人体内的湿气,同时有助于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如果症状严重,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丸、二陈丸等药物,能够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促进病情恢复。
3.肝脾失调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通过调节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气机保持通畅、协调)、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的作用;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但是,发生肝脾失调时,容易造成气血运行受阻,气滞则血瘀,从而为癥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逍遥丸、丹栀逍遥丸、柴胡舒肝丸等药物,能够疏肝解郁,使用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等药物,可以健脾和胃。此外,对期门穴、足三里穴、行间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理疗,有助于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促进气血的顺利运行。
当然,癥积的患者在生活当中,也需要注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同时可以适度进行如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另外,也一定要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是吃太多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需要个性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