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湿气分内湿和外湿,内湿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聚形成,与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等;外湿是因外界湿邪侵袭人体导致,与季节、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头重如裹、肢体困重等。
中医理论中,湿气有两种,分别是内湿和外湿。
内湿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津液运化失常,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内湿的产生与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肺主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则水湿内停;肾主水,若肾阳不足,则水湿不化。内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舌苔白腻等。
外湿是指由于外界环境中的湿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湿邪病症。外湿的产生与季节、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例如,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多雨,若长期居住或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或经常涉水淋雨,或出汗后立即游泳等,都可能导致外湿的发生。外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舌苔白腻等。
总之,内湿和外湿是两种不同的湿邪病症,但其病机和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在治疗上,内湿主要以健脾利湿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外湿主要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羌活胜湿汤、薏苡仁汤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居住或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过多的生冷、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