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主要原因有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其临床表现包括全身表现和局部表现,治疗方法有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骨折后的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等,骨折后的注意事项包括休息、饮食、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康复训练。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骨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表现:
(1)休克:对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
(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专有体征:
①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
②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③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种专有体征只要出现其中一种,即可确诊骨折。但未见专有体征时,也可能是因为骨折断端还没有移位,应进行X线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2)骨折的一般表现:
①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②骨折端因受外力作用、肌肉牵拉、肢体重量的原因,发生明显的移位,使受伤肢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如成角、旋转、缩短等。
③骨折时,骨髓、骨膜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处形成血肿,若骨折处张力较大,血肿凝结成血块,在局部形成局限性肿块。
④骨折后,因骨髓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处形成较大的血肿,若同时周围组织损伤严重,血管破裂出血多,血肿吸收困难,可导致骨髓炎。
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2.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需要用固定材料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保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固定的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
3.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硬,促进功能恢复。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光疗、磁疗等,可以促进骨折愈合,缓解疼痛。
2.运动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肌肉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可以恢复肢体功能。
3.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4.心理治疗: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骨折后的注意事项如下:
1.休息:骨折后需要休息,避免患肢活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2.饮食:骨折后需要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肉、蛋、奶、蔬菜、水果等。
3.药物治疗:骨折后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如止痛药、消炎药、活血化瘀药等,可以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4.定期复查:骨折后需要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总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等,同时需要注意饮食、休息、药物治疗等方面。骨折后的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以恢复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