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骨折后可以采取紧急处理、固定制动、冰敷与热敷、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等措施干预。
1.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脚趾骨折,应立即停止行走或运动,避免受伤部位进一步损伤。如果有出血,要及时进行按压止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等压迫伤口。同时,尽快将脚部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2.固定制动
可以使用夹板、硬纸板等材料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固定,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以限制骨折端的活动,防止骨折移位加重。若情况允许,也可直接使用医用的支具或石膏进行固定。
3.冰敷与热敷
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间断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根据恢复情况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有助于骨折愈合。
4.药物治疗
疼痛较明显时,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以缓解疼痛。还可以配合一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胶囊、活血止痛胶囊等,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
5.康复锻炼
早期可进行未受伤关节的活动,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以及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骨折愈合的中后期,根据复查情况,逐渐增加脚趾的屈伸活动和负重练习,恢复脚部的正常功能,但要注意锻炼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
若脚趾骨折情况严重,如出现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具体应听从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