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应分阶段进行,包括早期的肌肉收缩、中期的关节活动和后期的负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不适,定期复查X光片。
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恢复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以下是骨折后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方法:
1.骨折早期(1-2周):
主要是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的舒缩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伤肢的近端和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均应进行各方向的主动运动,以避免关节粘连、僵直。
此时骨折端容易移位,应尽量避免骨折部位的活动。
2.骨折中期(2-3周):
骨折部位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相对稳定。
除继续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外,可逐步进行骨折部位远近侧关节的主动活动。
活动的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加,但仍应避免骨折部位的过度负荷。
3.骨折后期(3周以后):
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可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训练。
可借助器械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患肢的负重练习,但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渐增加负荷。
同时,还应注重患侧肢体的平衡、协调和灵活性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和暴力。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疼痛、肿胀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此外,对于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应适当调整,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同时,定期复查X光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也是功能锻炼的重要环节。
总之,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的耐心和坚持。通过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