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咽峡炎、皮疹和脱屑,可累及心、肾、关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多发,多见于小儿,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患者应隔离并注意观察病情,痊愈后仍需注意避免传染。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供给充分水分和营养。
咽痛时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2.抗菌治疗:
首选青霉素,疗程7-10天,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抗菌治疗可清除病原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予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物。
皮肤瘙痒时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涂。
脱皮时切勿撕脱,以免造成皮肤感染。
对于猩红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应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患者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应进行消毒处理。
4.患者在痊愈后1周内仍可能具有传染性,应避免参加集体活动。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过及时的治疗和适当的护理,多数患者可以痊愈。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