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等,分期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其注意事项包括隔离与防护、保证液体摄入、休息与环境、饮食调理等。
一.症状
1.潜伏期在感染麻疹病毒后,通常会有一段潜伏期,此期间可能仅表现为轻度体温上升,不易察觉。
2.前驱期随后进入前驱期,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及畏光等。发热常呈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并伴有全身不适。此外,年幼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困难,以及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出疹期发热后3~4天,皮肤上出现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这些皮疹首先出现在耳后、颈部,然后迅速向面部、躯干及上肢蔓延,最终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可能融合,甚至出现淤点。
4.恢复期出疹后3~4天,皮疹开始按出疹顺序消退,同时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疹退后,皮肤会留下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这一过程通常需要7~10天。
二.注意事项
1.隔离与防护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患者应做好家庭隔离,尽量避免接触孕妇、婴幼儿等易感人群。隔离期应持续至疹后5天,若有并发症则需延长至10天。
2.保证液体摄入麻疹患者需确保足够的液体摄入,以补充水分和缓解咽喉不适症状。可以饮用温水、果汁或电解质饮料等。
3.休息与环境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安静的环境。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闷热的环境,有助于病情恢复。
4.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浓茶、咖啡和含酒精的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