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好发人群:
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高峰年龄为50岁,女性多于男性。
性别:右侧多于左侧。
工种:常见于脑力劳动者。
病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
可能与血管压迫、神经脱髓鞘病变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常局限于一侧,多累及一支,以右侧居多。
疼痛性质: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发作: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1~2分钟骤然停止。
诱发因素: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
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舌缘等部位是常见的扳机点。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其他症状:患者因害怕疼痛不敢洗脸、刷牙、进食,面容污秽,消瘦,严重者身体虚弱,卧床不起。
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少数可有面部感觉减退。
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或CT有助于发现颅内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的情况。
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触发因素及神经系统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需与牙痛、舌咽神经痛等鉴别。
治疗:
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神经阻滞或封闭疗法。
射频电凝疗法。
手术治疗:如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
预防: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风吹、和寒冷气候对颜面部的刺激。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
加强营养,饮食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硬物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