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瞳是什么

管理员 2025-07-01 10:24:25 1

散瞳是指通过在眼部滴用具有睫状肌麻痹功能的眼药水或凝胶,来麻痹睫状肌以达到放松眼部调节的目的,同时还能麻痹瞳孔括约肌,进而使瞳孔散大,以便于检查或治疗。

一、散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应用较多,因为他们的眼部调节力较强,当调节紧张时验光结果会产生偏差,表现为近视度数比实际度数高,远视度数比实际度数低,所以需要进行散瞳,让眼部调节力消除后再进行验光检查,从而检测出真实的屈光情况和程度,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二、散瞳也常用于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如对外伤、虹膜睫状体炎以及眼底疾病等患者。抗胆碱类的散瞳药能够麻痹瞳孔括约肌,使瞳孔散大,方便进行晶体、眼底等相关检查,同时还有预防虹膜粘连的作用。

三、散瞳对眼睛的影响通常是暂时的。在药效发挥作用期间,会出现视近困难、畏光等症状,部分人使用阿托品散瞳后可能会有口干、面红或发热等情况,当药效逐渐减弱后,这些不适感也会随之消失。

总之,散瞳是一种重要的眼部检查和治疗手段,能帮助准确检测屈光情况和诊治眼部疾病,但会带来一些暂时的不适症状。

点赞
相关资源

为什么儿童散瞳后视力不如之前了 2025-07-01

儿童散瞳后视力不如之前是正常现象,通常会随药物代谢和睫状肌调节功能恢复而改善。1.散瞳药物的作用散瞳药物可以使睫状肌麻痹,从而放松眼部肌肉,使眼睛的屈光状态得到充分暴露。然而,散瞳药物也会导致瞳孔扩大,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增加,从而暂时影响视力。这种影响通常是暂


125度近视散瞳后大概是多少度 2025-07-01

对于125度近视的患者,在散瞳后的度数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散瞳是一种通过药物使眼睛的瞳孔扩大,以便更准确地检查眼底和屈光度数的眼科检查方法。散瞳后,由于眼睛的调节能力暂时降低,测得的近视度数可能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散瞳后的度数可能会比散瞳前稍低一些


儿童近视验光必须散瞳吗 2025-07-01

儿童近视验光是否需要散瞳,应由专业的眼科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目的来决定,并不是必须的。儿童的眼睛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特别是在近视的情况下,睫状肌可能处于紧张状态,导致验光结果偏高,包含假性近视的成分。散瞳验光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可以使睫状肌放松,


散瞳能写作业吗 2025-07-01

散瞳后不建议立即写作业。散瞳是指通过药物使眼睛的瞳孔扩大,以便进行眼底检查或治疗某些眼部疾病。散瞳后,由于瞳孔的扩大,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会增加,同时眼睛的调节能力也会暂时下降。写作业需要长时间、近距离地注视文字,这会对眼睛造成一定的负担。在散瞳后,由于眼睛


散瞳后多久配镜 2025-07-01

散瞳后配镜时间因药物类型和个人差异而异。散瞳后配镜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散瞳药物的类型以及个体的恢复情况。快速散瞳药物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一般建议在散瞳后6至8小时,即药物作用消退后配镜。此时,眼睛的调节功能逐渐恢复,验光结果相对稳定,能确保配镜度数更为准确。而慢


孩子散瞳后视力提高了正常吗 2025-07-01

孩子散瞳后视力提高了,这是正常现象。散瞳验光的目的是为了放松睫状肌,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准确地测出孩子的屈光状态。散瞳后睫状肌麻痹,会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这是正常的药物反应。随着药物的代谢,睫状肌逐渐恢复功能,视力也会逐渐恢复正常。需要注意的是,散瞳


散瞳后视力提高了怎么引起的 2025-07-01

散瞳后视力提高可能是因为假性近视、屈光不正、眼部疾病或药物作用等原因,具体情况需咨询医生。1.假性近视青少年的眼睛调节能力较强,睫状肌的收缩和松弛功能较强。如果在验光时不散大瞳孔,睫状肌的调节作用可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从而导致近视度数偏高。散瞳后,睫状


散瞳验光后的注意事项 2025-07-01

散瞳验光后需注意避免强光刺激、眼部休息、近距离用眼、按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特殊人群需注意安全和眼部护理。1.避免强光刺激:散瞳后,患者的瞳孔会放大,对光线的敏感度增加。因此,在散瞳后的几个小时内,应避免暴露在强光下,如阳光、浴霸、闪光灯等。如需外出,可佩戴太


散瞳后几度是假性近视 2025-07-01

散瞳后近视度数在0-50度之间不一定是假性近视,需散瞳后复查或其他检查来确定。假性近视是一种功能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导致晶状体厚度增加,屈光力增强,使眼球处于近视状态。散瞳验光可以去除睫状肌收缩对验光结果的影响,从而准确地判断屈光状态。对于散瞳


儿童配眼镜需要散瞳吗 2025-07-01

儿童配眼镜一般需要散瞳。儿童的眼睛调节能力通常较强,意味着睫状肌容易紧张并影响验光的准确性。散瞳的目的是放松睫状肌,从而消除因调节过强而产生的度数偏差,使得验光结果更为准确,对于判断儿童是否真正存在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较为重要。通过散瞳验光,医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