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发病原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某些药物作用、过敏等致使体内形成IgA或IgG类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引起血管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春、秋季发病较多。以下是过敏性紫癜的相关信息:
1.症状:
皮肤症状:双下肢及臀部对称性紫癜、荨麻疹样皮疹、皮肤血管神经性水肿,重症患者可累及上肢、躯干。紫癜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甚至形成出血性疱疹和坏死。
关节症状:多数以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痛为特征,常见受累关节是膝、踝和肘等大关节。
胃肠道症状:约2/3患者可出现,常为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
肾脏症状:一般于紫癜发生后1~8周内出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病情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2.治疗:
去除病因: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感染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对症治疗:如关节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腹痛可使用解痉药等。
肾脏受累: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保护肾功能。
3.预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可自行缓解。
少数患者可出现肾脏、胃肠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4.注意事项: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
饮食应避免食用可疑过敏原,如海鲜、异体蛋白等。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如出现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注意日常生活管理,以提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