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大便后出血可能与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痔疮
痔疮一般是由盆底静脉丛充血、扩张引起,排泄物通过时,可能会刺激痔疮表面黏膜,引起便后出血。
适当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并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缓解不适症状。较严重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清火栀麦片、痔速宁、痔疮栓等药物进行治疗,起到消炎、止血等作用。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比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2、肛裂
多与便秘、排便过于用力等因素有关,可使肛周黏膜发生机械性损伤,从而引发肛裂,排便时会进一步刺激受损黏膜,引发便血。
排便时应避免过于用力,并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以免发生便秘,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开塞露、乳果糖等药物进行治疗,起到减轻肛管压力、缓解便秘、促进肛裂愈合的作用;严重时,还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比如肛门皮瓣技术、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等。
3、肛周脓肿
一般是由肛腺感染堵塞引起,排便时,受排泄物刺激,也会引起大便后出血。
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比如脓肿切开引流术,以免感染进一步扩散;平时应注意肛周皮肤的清洁、卫生,便后和睡前及时使用温水清洗,保持皮肤干爽,有助于病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