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大便后肛门疼痛的原因:
1.肛裂: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儿童也可发生,老年人较少见。肛裂最常见的部位是肛门的前后正中,以前正中为多。
症状:典型症状是疼痛、便秘和出血。肛裂引起的疼痛,呈周期性,多在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排便后有肛门括约肌痉挛,所以又称为疼痛间歇期,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患者常难以忍受,疼痛促使患者坐卧不安,行动不便。
检查:肛门视诊、肛门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急性或初发的肛裂可用坐浴和润便的方法治疗;慢性肛裂可用坐浴、润便加扩肛的方法;经久不愈、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较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2.外痔:外痔位于齿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外痔表面盖以皮肤,可以看见,不能送入肛内,不易出血,以疼痛和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症状: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检查:肛门视诊、肛门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无症状的外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外痔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如血栓性外痔剥离术、外痔切除术等。
3.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也是肛管、直肠炎症病理过程的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
症状: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
检查:血常规、脓液穿刺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未形成脓肿时,主要是应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局部理疗,促进炎症吸收;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4.肛管或直肠肿瘤:肛管或直肠的良恶性肿瘤,溃烂后都可引起肛门疼痛。
症状:除了肛门疼痛,还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
检查: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有助于诊断。
治疗: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
总之,引起大便后肛门疼痛的原因较多,可能是肛裂、外痔、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管或直肠肿瘤等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如果出现大便后肛门疼痛,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