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多种肾炎可采用抗凝疗法,原因是这些肾炎可能存在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风险,抗凝治疗可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保护肾脏功能,但需注意抗凝疗法的风险,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
1.膜性肾病
特发性膜性肾病成人患者,蛋白尿≥8g/d,可应用抗凝药物,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风险。
2.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风险时,需采用抗凝治疗。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3.5g/d),即应开始抗凝治疗。
4.其他
部分肾小球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等也可采用抗凝治疗。
采用抗凝疗法的原因主要是这些肾炎可能存在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风险,抗凝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保护肾脏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抗凝疗法也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因此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抗凝治疗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