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痛经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具体分析:
1.实证:
气滞血瘀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
次症: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经前血海气血壅盛,胞脉胀满,故经前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故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寒凝血瘀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次症:舌质黯,苔白腻,脉沉紧。
病因病机: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胞中,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血海气血壅盛,胞脉胀满,故经前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寒散,故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寒邪内侵,阳气被遏,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黯,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2.虚证:
气血虚弱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次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多因气血不足,冲任血虚,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气血不足,冲任失养,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卫外不固,故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法:益气养血止痛。
方药:八珍益母丸加减。
肾气亏损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骶酸痛,小便频数。
次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病因病机:多因禀赋素弱,肾气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固,血海失于濡养,经行之后,血海愈虚,胞脉失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肾虚精血不足,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肾气亏损之征。
治法:补肾益气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加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痛经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