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鼠类传播,症状有发热、三痛、消化道症状、皮肤黏膜三红、眼结膜充血、出血点瘀斑等,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越期,重症患者重叠。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鼠类等传播给人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和潜伏期如下:
1.主要症状:
发热:起病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体温多在39℃至40℃之间,重型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常同时存在。
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皮肤黏膜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三红),重者似酒醉貌。
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潜伏期:
一般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
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需要注意的是,出血热的症状和潜伏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出血热,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接触史。同时,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对于高危人群,如接触过鼠类或其排泄物的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同时,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灭鼠,以预防出血热的发生。
总之,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