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近视按摩穴位有哪些

管理员 2025-07-01 09:32:19 1

小儿近视按摩穴位可通过刺激眼部周围穴位,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眼部疲劳,预防和治疗近视,但仅可辅助治疗,不能治愈。

1.攒竹穴

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处,按摩攒竹穴可以缓解眼部疲劳,明目醒脑。

2.睛明穴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按摩睛明穴可以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

3.四白穴

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按摩四白穴可以调节眼部肌肉,改善视力。

4.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眼部疲劳,提神醒脑。

5.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按摩风池穴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穴位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治愈近视。如果孩子已经近视,建议及时就医,佩戴合适的眼镜或进行其他治疗。同时,家长也应该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等,定期带孩子进行眼部检查,确保孩子的眼睛健康。

点赞
相关资源

耳鸣针灸哪个穴位治疗 2025-07-01

针灸治疗耳鸣的穴位主要包括听会穴、耳门穴、翳风穴、侠溪穴和中渚穴,这些穴位具有清热消肿、通络开窍、平肝息风等作用,可改善耳鸣症状,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1.听会穴位于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听会穴具有清热聪耳、通关开窍的作用,主


孩子咳嗽艾灸哪个穴位 2025-07-01

孩子咳嗽时,艾灸以下穴位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1.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此穴可以调补肺气、补虚清热。2.风门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该穴可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3.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央。艾灸此穴能止咳平喘、化痰利咽。4.膻中穴:


面瘫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 2025-07-01

面瘫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主要包括局部取穴、远端取穴、辨证取穴和其他取穴,具体穴位有风池、风门、曲池、尺泽、脾俞、胃俞等,应由专业针灸师进行操作。1.局部取穴面瘫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导致肌肉瘫痪,因此选择面部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常用的穴位包括


痛风可以按摩什么穴位来调理 2025-07-01

中医认为痛风是由于脾肾功能失调、外感邪气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按摩太冲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可起到一定调理作用,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严重者需就医。1.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按摩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对于痛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经期时不能按摩哪些穴位,按了会怎样 2025-07-01

经期时不能按摩合谷穴、三阴交穴、昆仑穴等穴位,按了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不适症状。1.合谷穴:又称虎口,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头痛、牙痛等症状。但在经期,女性的气血较为旺盛,如果按摩合谷穴,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增多。2.三阴交穴:是足太


除湿气的穴位 2025-07-01

中医认为祛湿是养生关键,丰隆、中脘、足三里、脾俞、承山等穴位可祛湿,按摩这些穴位可辅助祛湿,症状严重需就医治疗,同时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1.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横指。丰隆穴是祛湿要穴,具有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开窍化痰的


腰椎间盘突出按摩穴位 2025-07-01

按摩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但不能根治该疾病,可按摩肾俞穴、腰眼穴、委中穴、环跳穴、承山穴,按摩时应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皮肤和肌肉,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按摩腰部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1.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按摩此穴


治疗支气管炎的穴位 2025-07-01

中医治疗支气管炎的穴位主要有肺俞、风门、天突、膻中、太渊、丰隆,按摩这些穴位可辅助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1.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肺俞穴可以调补肺气、补虚清热,对于治疗咳嗽、气喘、咯血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2.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


小腹疼按哪个穴位治疗 2025-07-01

按摩关元、气海、中极、子宫、三阴交等穴位可缓解小腹疼痛,但需注意按摩方法和禁忌,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1.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是任脉上的穴位。按摩关元穴可以调节气血、温通经络,对于小腹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五分处,是


治疗胆囊炎的止疼穴位 2025-07-01

胆囊炎可按摩胆囊穴、肝俞穴、胆俞穴、太冲穴、阳陵泉穴来缓解疼痛。1.胆囊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下2寸。按摩此穴位可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排泄,从而缓解胆囊疼痛。它属于经外奇穴,按摩能够起到利胆通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胆囊炎、胆石症等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