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确切病因不明,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畸形和功能丧失。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5~50岁女性多见,我国的患病率为0.24%~0.5%。多数RA患者起病缓慢,且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等前驱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典型的关节症状。
1.关节表现
多关节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肘、肩、膝、趾、跖趾等关节最常受累,其中腕关节最为常见。
多关节畸形: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掌指关节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孔花样畸形等。
晨僵:是RA特有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早晨起床后或关节长时间休息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严重时可有全身发紧感,活动后可逐渐缓解。晨僵持续时间与关节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疼痛与压痛:多关节、对称性、持续性疼痛,常伴有压痛,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关节肿胀、积液。
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导致关节功能丧失。
2.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结节: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
类风湿血管炎:可累及皮肤、肌肉、胃肠道、肺、肾等器官。
其他: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Felty综合征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疾病活动度的指标,病情活动时升高。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对RA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骨质疏松和破坏。
4.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
晨僵至少1小时(≥6周)。
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对称性关节肿(≥6周)。
皮下结节。
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RF阳性(滴度>1∶32)。
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即可诊断为RA。
5.治疗
一般性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制动、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
手术治疗:晚期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6.预后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不规范治疗或延误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总之,R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如果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